《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精选16篇)

时间:2023-12-28 14:38:49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精选16篇)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1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今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丰碑》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参考、反思和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第十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一段中“沉重而又稳定”应怎样理解?本段在结构上与前边那一段相呼应?

  5.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找出一两处来,略作赏析。

  6.你认为将军是怎样一个人?

  丰碑 阅读答案

  1.丰碑原指什么?课文中指什么?

  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从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是一个什么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处长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 小学, 教学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4

  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是一篇传统课文,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然而长征已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令其感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我在教学《丰碑》时,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

  一、形象对比,设疑激趣。

  课始,先交流有关长征资料,在对长征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如果把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比作一个强悍的拳击手的话,那么小米加步枪的红军应该是什么呢?”

  “红军只能算是弱小的儿童……”

  “弱小的儿童*什么打败拳击手,并最终夺取胜利的呢?”带着好奇学生进入初读。之后,学生感悟到:“*的是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

  初读就能有这样全面而深刻的感悟,是因为“形象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而“设疑激趣”则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

  二、品词品句,情感迁移。

  “舍己为人,团结互助”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需要品味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镇定”和“安详”时,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镇定的反义词是什么?”

  “慌张”。“军需处长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慌张?”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人在什么时候才安详?”

  “在安全舒适的时候。”

  接着引导体会寒冷的感觉:“面对死亡能够镇定而安详,而且前边还加了修饰词——”“十分。”学生反复朗读。

  “那么军需处长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呢?”

  “我年龄大了,让年轻人活着去打敌人。”

  “看到战友们能活着到达陕北,消灭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我死了也心甘。”

  ……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感动!学生的朗读引起了听课老师的强烈共鸣,也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可以使弱小的红军战胜强大的敌人,今天如果我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我们的学校会日益繁荣,我们的城市会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会日渐强大。莫说是小小的非典,就是整个世界也会向我中华民族顶礼膜拜!”

  三、角色变换,升华主题。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我引导学生变换角色体会:“假如你是一位红军战士,看(听)到军需处长的故事,会怎么想?”

  “有这样的军需处长,我们一定要爬过雪山,打败敌人,为他报仇!”

  “军需处长是为我们而死的,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决不辜负他的希望。”

  ……

  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表述,还是课下的写作练习,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儿童与70年前的红军战士的心相通了,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长征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

  课后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他就不成其为教育。”我认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5

  一、导入  定向,引起需求;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碑”(板书碑),但你有没有见过“丰碑”?(板书:丰碑)

  生:没有。

  师:丰碑与一般的碑不一样,只有高高地耸立的碑,才称得上是丰碑。

  (生齐读《丰碑》课题)

  师: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丰碑是指谁?你从哪和句话里看出?

  (生读课文)

  师:我请个同学先说。

  生:课文里的丰碑是指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

  生:这丰碑是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变成的。

  师:不是变成的,是位冻僵的老战士被大雪覆盖发以后,才隆起的座碑。这并不是用石头砌成的,那么你能说它是高高地耸立吗?(不能)

  (评:破题入手,创设诱因,直奔中心,在“碑”-“丰碑”-“谁是丰碑”-“为什么称丰碑”的教学思路中,由表及里,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师:对啊!那为什么课文的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意思,就得好好读课文。带着这个问题,仔仔细细再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先读一、二、三节,你想想这三节主要讲什么?

  生:写当时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这是一个恶劣的环境?

  生:我从“冰天雪地、飞雪、冰坨、狂风”看出来的。

  师: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气怎样?生:可以看出当时很冷。

  师:冷到什么程度?生:把水都冻成冰坨了。师:“冰坨”就是一整块的冰块。再加上狂风呢?狂风还嗥叫呢?

  生:冷极了。

  师:在第一节中“装备”指什么?

  生:“装备”是指生产上、军需上必需的东西。

  师:这支红军队伍的装备具体指什么?

  生:部队所需的枪支弹药、棉衣、食物等。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的图像,说说你怎样理解“装备很差”。

  生:战士们戴着单帽,穿着单鞋。生:战士们吃的少,穿的也单薄。

  生:战士们的武器弹药也不足。

  师:连狂风都要征服这支队伍,可见其装备太差了。(手指屏幕)这支队伍在挺进。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大雪,一步一步艰难的前进,前进的途中出现了什么困难?

  生:有“伤号”是已经出现的困难。师:具体说说可能出现的困难。

  生:“可能两天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

  师:这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这是举例的省略。

  师:也就是说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这支队伍。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生:可能缺少药品。

  生:可能会遇到敌人的袭击。

  (评: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想象的很合理,可能太多了,前进的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生:将军把马让给了伤号。

  生:将军帅队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师:以上这些说明了什么?

  生:将军关心爱护战士。

  生:将军非常勇敢。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面前进过程中又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师:谁来解释“军需队”?生:部队中提供给的机构。

  师:军需处长呢?生:军需处的主要负责人。

  师:结合画面说一说这件事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的穿羊单薄破旧。2、掌握学法,消化知识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觉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最令我们感动。那么,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大家看课文第八自然段,边谈边画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的语句,思考一下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生: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

  (板书:镇定、安详)

  师:从哪可以看出这一点呢?

  生: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板书:夹烟前伸)军需处长已经冻僵了。为什么他的神态还是那么镇定安详。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生:军需处长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评:在读文中去捕捉“军需处长”身上那种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为后文明理“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做下铺垫。)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第二段中,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3、运用学法,发展应用。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以前我们学过的《大雪山》《过草地》都采用了这种方法,现在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段的其它内容。

  生:(自学后汇报)

  (评: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为什么愣了一下。

  生:将军想那么多可能出现的困难,他最怕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所以将军愣住了。

  师: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因为穿着单薄的衣服而被大雪活活地冻僵了。他会怎样?

  生:发怒。(师:板书)

  师:将军发火,认为军需处长不负责,没有发给他。

  生:部队里边掌管这些寒衣的,管财物的都是军需处长的事,战士没有寒衣,就是军需处长的责任。生:这位老战士不是被子弹打死的,而是被活活冻死的,所以,将军发怒。

  师:作为将军心里十分难受。所以将军要吼叫起来。同学们,可惜军需处长已经听不到这吼声了,他已经冻僵了,他已在这个冰天雪地之中冻僵了,他已经塑成了一座---生:丰碑。

  师:一座英雄的丰碑。师:将军这样做,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是一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生:(看屏幕齐读: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者,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晶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说明了战士的英雄事迹,他的心也是晶莹的。

  生:军需处长那冰雪中的形象看起来就象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作者在描写时以什么为主线。

  生:将军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师:实质上要表现的是什么?

  生:衬托军需处长形象。师:文章采用侧面描写,即以描写将军感情变化为主,而衬托军需处长形象的方法。先用疑问句紧紧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评:抓住单元后重点,做到读写结合。)

  师:战士们都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这位军需处长却永远长眠在雪山中,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永远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

  (评:结束语总结全文)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学习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前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课前准备:幻灯片四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释题引入新课。"丰碑"本意是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2、学生自读"自学要求"和"自学程序与方法",议一议学习本文的学习计划。

  二、读练一 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自学提示:

  1、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那些人物,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型,理解词义。

  3、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二、知一

  1、请四生试读课文,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议。

  2、分别请三生汇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要点如下:

  (1)"碑"注意右半部份的写法。"豹"注意左边的写法。

  "覆"注意右下角不要写成"复"字。

  (2)恶劣:本文指环境很坏。

  袭击:出其不意的打击。

  愣:因突然发生的情况,显得失神的样子。

  镇定:在紧急的情况下不慌不忙的样子。

  军需处长:负责办理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质部门负责人。

  安详: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的样子。

  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本文指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

  3、一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划出重点段落,说说各段大意。

  学生读、想、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五、知二

  一生汇报课文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第3-13自然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四段(第14自然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六、读练三自学课文第一、二段

  教师提示:借助旁批,逐句读懂课文第一、二段,说说红军行军途中有那些困难。

  七、知三

  1、一生说说红军行军途中遇到的困难并找出描写严寒的词语。

  2、请一生说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及红军在行军途中将会遇到的困难。

  教师点拨: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写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说明红军行军的艰难,不得不使将军思索。

  八、结

  回顾本节课时学习过程。说说第一、二段写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在恶劣的环境中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呢?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三段、四段,完成自学程序四、五、六。

  二、读练一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四

  教师提示:

  1、精读第三部份,按"读-思-议-说"的方法自学;

  2、找出描写有关老战士的段落,结合旁批和插图理解人物的高贵品质;

  3、说说将军神态有那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4、自学第四部份,结合旁批理解重点词句。

  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知一

  1、请一生汇报第三部份的主要内容。

  2、一生读描写老战士的段落。

  3、生读描写"老战士"神态的句子: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教师插话:课文是如何写老战士的镇定、安详的呢?(出示插图)

  4、一生读出有关的句子:"右手……左手……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5、生汇报划横线的句子及"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对体现人物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

  师问: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大家想想,军需处长是负责部队生活的,他没有棉衣穿,说明了什么?

  6、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7、指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一段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作了细致的描写。他十分镇定、安详,一动不动地好似一尊塑像,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他那为了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8、生继续汇报将军感情及神态的三次变化。

  9、生汇报旁批,说说课文是怎样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体现军需处长的精神的。

  教师小结:将军感情发生了三次变化,课文从"愣"、"快步"、"严峻"、"吼"、"愣住"、"湿润"等词语体现了将军当时的心情是由焦急、愤怒、自责、崇敬而变化的,从侧面突出了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

  (出示句子)师读句子:"这时,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如何理解?

  10、生汇报这句话的解释:这句话中,"晶莹"的意思是光亮透明;"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这里比喻不朽的功绩。这一句是比喻句,把军需处长比作石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他的身体,确实象一座石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11、师小结,并指导学生齐读这一句。

  12、生继续汇报第四段的主要内容及旁批内容。

  教师小结:课文的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风雪,首尾相呼应,"大步走进"说明将军先前的疑虑已完全消失了。他坚信,在红军队伍中还有无数象军需处长这样好的同志,这支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读练知二

  教师提示:

  1、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2、完成课后练习1、4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生汇报文章中心思想及课后练习题1、4题。

  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五、结

  1、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结学习方法。

  3、结学生情况,表扬后进生。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坨啸劣酷袭僵倚秃塑豹覆莹

  特别注意:啸(xiào)劣(liè)塑(sù)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8

  教学内容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行军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吧!(播放朗读带)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课文,并思考:(多媒体出示)

  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歌颂了谁?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讨“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时引导学生读题——《丰碑》,检查课外预习:你收集到了哪些关于“丰碑”的资料?你在何处见到何碑?现在谈谈你怎样理解“丰碑”这个题目?

  二、创造意境,读中感悟。

  1、出示多媒体形声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影像。

  2、探索目标:

  ①课文哪几部内容介绍了这一画面?(第一、二自然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②在这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红军正在艰难地爬雪山。你认为这支红军正面临着什么样考验?(严寒)这是怎样的考验?(十分严峻的考验)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大冷坨、狂风呼啸……)从这些词语中你还感悟到了什么?(红军战士急需御寒衣物……)

  ③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假设你就是这支红军的将领,你有哪些忧虑呢?(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四种“可能”的语句)指名朗读,齐读。分析对比一下,我们的忧虑是否就是将军的忧虑?

  ④指导朗读。(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用“缓慢、沉重”朗读此段文字)齐读,指名读。三、以读悟文,用心感受,紧扣主线。

  1、细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

  2、探讨目标:

  ①将军边走边喊什么?为什么要“喊”?

  ②将军产生第一次“愣”的原因是什么?指名朗读“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谈谈你中体会到了什么?(对战士的关心)

  ③将军快步朝前走去,来到人群中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多媒体播放形声结合的老战士冻死的画面引导观看)再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从此段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结合有关词语谈谈。(从“单薄破旧的衣服”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少是冻死的,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④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⑤将军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读描写将军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军“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为老战士被冻死而悲愤难过,要追究军需处长的失职。)

  ⑥读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军需处长啊!)

  ⑦引导学生用“气愤”的语气朗读这部分文字。

  ⑧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他有何表现?齐读此段文字。四人小组讨论,将军第二次产生“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可能想到哪些?他是怎样做的?想象当时的情景,指名学生演示,体会情感,引导读出“敬佩、自豪”之情。这是将军所做所想,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①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②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③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大雪覆盖中的军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军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为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棉衣?冻死前他可能在想什么?小组讨论。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④在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下,这支队伍能否经住严峻的考验?找出这些词语。你怎样理解“无数军需处长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四、总结写法,创造情境。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领悟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略写?

  2、指导写法,学习本文抓住将军语言、神态这一变化主题及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来刻画人物精神的写法。

  3、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什么?今后打算怎样?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背诵第七自然段。

  板书设计:

  23丰碑

  军需处长红军将军

  艰严喊愣鼓难

  峻抽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9

  设计概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自主感悟,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透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到达“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1、透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资料,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并继承革命者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奔主题

  20xx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2周年纪念日。为重拾长征记忆,弘扬长征精神,许多人加入了“重走长征路”的行列,亲身体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受革命者的英勇无畏。这天,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革命年代,去聆听发生在一位老战士身上的感人故事吧!

  二、品读文本,感知形象

  你能找出文中直接描述老战士的段落吗?

  1、①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②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师归纳

  衣着、动作、神态(板书:镇静安详)

  ③结合图片齐读

  2、①提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②能从前面找出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吗?(板画:雪山)

  ③感情朗读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

  三、自读自悟,感受情绪

  老战士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军,应对自我的战士被冻死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呢?生交流。

  1、将军应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自学3―12自然段

  ①出示自学提示(读、画、想、读),生自学3?12段

  ②生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描述将军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绪?

  师出示前四个句子:

  A: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B: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D:“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③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从这些神态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生读后交流(对军需处长工作失职的责备和不满;对战士深深的爱)

  ⑤指名读,评价,再读。

  2、就在将军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有怎样的表现?(板书:军需处长)(生汇报师随机出示第12自然段)

  ①请大家自由读第12自然段,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将军怎样的情绪?

  ②生交流(引导抓住重点词“愣住了、久久、深深、缓缓”体会)

  ③感情朗读此段:如果这一段感动了你,并且你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加上动作。

  3、区别“愣了一下”和“愣住了”

  ①导: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是“愣了一下”;当明白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同样是“愣”,有什么不一样吗?请联系上下文想想,同桌相互讨论。

  ②生交流,师总结。

  ③军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

  ④你能从他镇定安祥的表情中体会到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

  ⑤配乐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齐读-范读-被感动的同学一齐读)。

  4、①这样的军需处长是最可敬的!将军用了一个军礼向这位伟大的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把将军的这一个军礼转化为他要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将军会说些什么呢?

  ②生交流(道歉感激表决心)。

  ③而将军此时却什么话也没说,他这些强烈而丰富的情感都包含于那一个军礼中。

  配乐,饱含深情地再读第12自然段。

  5、明确并学习作者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述军需处长的表达方法

  6、理解“丰碑”

  过渡:狂风大雪似乎也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动画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过程及“丰碑“二字)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板画:石碑)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军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军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军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板书)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书写碑文,交流;师出示对联“巍巍雪山埋忠骨,皓皓长空荡英魂“(置于丰碑图片两侧),引导齐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那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整支革命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革命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10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

  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 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四.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11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 )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 )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 )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12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文章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先写将军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

  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开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说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思考。练习”

  3、让学生重点反复朗读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文字,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文字集中体现在第7自然段。重点要让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描写将军神态的文字,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准确地找出来。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情感。有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有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当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又体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将军的不同神态及所表现的感情变化,要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揣摩体会。教师加强启发引导,不要一股脑和盘托出,要提倡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13

  教学目标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2 、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引入。

  1.

  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然后满怀激情地导入  新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老师手势示意生齐读题目)。

  生 : 丰碑

  师:请读出气势来,(生二读课题)

  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感情。

  师 : 同学们见过碑吗 ?

  生 : 见过

  师 : 一般指什么?

  生 : 石碑

  师 : “ 丰碑 ” 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生 :( 高大的石碑 )

  师 : 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

  生 : 不是 .

  师 : 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谁 ?

  生 : 军需处长 ( 师板书 )

  师 : 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 请同学们快快速流览课文 , 画出相关的句子 .

  生 : 十三自然段。生读 .

  师 :( 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 , 画面下出示句子 :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

  师 : 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 齐 .

  生 : 有感情的齐读这一句话 .

  师 :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

  生 :1. 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 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

  师 : 你们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生 : 想

  二、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师 : 就请同学们自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 : 读课文

  师 :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

  生 : 交流 .

  三、感受丰碑。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我们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我们开始吧。谁第一个?(抽生读 7 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 : 军需处长是被冻死的。书上用了一个词“冻僵”。

  生 : 我还知道为什么会冻僵?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单薄破旧”“贴”看出他穿得少 , 所以被冻死了 .

  师 : 理解得真不错 , 谁接着说 .

  生 : 我还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师:真能干,还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借鉴。你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说明他无怨无悔,不怕牺牲,愿意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板书:镇定、安详)

  生 : 我们知道军需处长是专管部队供给的,他牺牲了 , 我体会到他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

  师: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教师相机点拨:把不明白的问题带到课本以外去,带到生活中去,带到成长的道路上去)。

  生 :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老战士牺牲时为什么却是那么镇定安详?

  师:你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 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 ? 搅酥霸稹

  c 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 )⑵巡视参与讨论。

  师: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谈谈你的感想。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家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你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练习读。

  师:谁来读?(抽生读)老师给你配点音乐,配乐播放《沉思曲》

  师:谁还想通过读老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抽生)

  师: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让我们把军需处长的形像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同学们自由的练习背诵这一段。

  生:读,背。

  师:同学们,会背了吗?

  生:会

  师:会背的同学都站起来试一试好吗?

  生:起立。

  师:闭上你们的眼睛,边背边在你头脑里勾画出军需处长的形像。

  生:背诵。

  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背得这么熟,真不错。

  师: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准备读哪段?

  生:我读 12 自然段(生读 12 自然段)

  生:我读了这一段,我体会到了将军很难过,很自责。

  师:为什么会自责?

  生:因为将军错怪了军需处长。课文前面说“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愤怒 ] 他以为军需处长没尽到职责。

  生:我想是因为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

  生: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体会到的。

  生: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

  生:我从这里还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将军,此时此刻可能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小组讨论)

  生:回答。

  师:将军说了些什么?

  生:将军什么也没说。

  师:他怎么做的?

  生:(十二自然段)

  师:出示将军敬礼的画面。

  师:将军知道眼前这位就是军需处长,心情十分复杂,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总心情,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师: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指名读)。

  师:读得好啊!来一点鼓励。(带生鼓掌)。

  师:谁再来读读?(抽生读)

  师:男生、女生分别读,看谁读得好。

  师: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以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向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

  (生敬队礼,师敬礼)礼毕!坐下!

  师:同学们,将军这般地感动,是因为他知道了眼前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让我们怀着跟将军同样的心情齐读这段课文吧。齐!(出示 7

  自然段的字幕)

  (生齐读) ( 配乐 )

  师:读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说“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

  生:读第 2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现在将军怎么想。

  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生: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师 :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

  生: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

  生:他听到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 还会于属于谁呢 ?

  生: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

  生 :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师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有很多话想对军需处长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生写碑文,回答。

  四、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终升华主题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 , 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让我们带着必胜的兴心, ( 放影片《长征》片段 )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长征故事,准备参加班上的“再走长征路”故事会。

  板书: 22 丰碑

  军需处长

  镇定 安详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14

  《丰碑》一文主要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行进,军需处长在部队棉衣不够用的情况下,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只穿着簿的单衣而冻死在山中。将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要警卫员把军需处长找来,想追究他的责任,而旁边的人却轻声告诉他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向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行了个军礼,继续带领部队走进漫天的风雪中。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 。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的。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复习1、2自然段的意思。略)

  生:(略)

  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中为什么把被冰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称作‘晶莹的丰碑’?”这堂课我们继续诵读来解决它。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3-6自然段,大家注意听。

  师:将军跑到前面,在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朗读第7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像、体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的姿势。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师:那请你把这几句话朗读一下,看能不能让大家仿佛也看到这情景。

  (该生有感情朗读,就是声音轻一点。再请一位朗读,该生读得很入情。然后全班齐读这几句,一齐体会。)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这位老战士的神态。这位老战士临死前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我来把这几句朗读一下:“但是可以看出……”

  (该生读得很动情,再指名读,齐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左手夹着一截旱烟,右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向战友借火,身上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

  (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生:我还知道这位老战士没发到棉衣,只穿了件单薄的单衣。

  (同样该生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很好,同学们边读边想,用心琢磨,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的外貌、动作、姿态。

  (投影显示被白雪覆盖、背靠树干而坐的老战士画面)是不是这副模样?你眼前浮现出了这副模样后再来读这段话肯定会读得更好。请大家试一下。

  (学生充满感情十分投入地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该生感情把握得较准,气氛渲染得很好。齐读。学生均正色凝神,课堂内气氛很凝重。)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看到了这个情景,我们又了解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呢?

  生:这位老战士是因为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别的战士自己只穿单衣而冻死的,它有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师:对!冰天雪地里,他让出了棉衣,也——

  生:也让出了生命。

  生:一般人临死前样子都是十分痛苦的,而这位老战士面对死亡神情十分镇定、十分安祥,没有一点畏惧,可见他对死已有心理准备。

  生:他是位老战士,身经百战,为党的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而现在却冻死在云中山,死得十分可惜。

  师:讲得真好。老师也有同感。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他的身份,同学们又有什么感想呢?

  生:他是位军需处长,掌握着整个部队的物资供给,蛮有理由给自己留一件棉衣,他怎么可能不给自己留一件棉衣呢?有的军需处长做不到,可他却做到了。

  师:对,革命队伍中的军需处长就做到了。

  生:肯定是部队里的棉衣不够用了,这时军需处长可能想:“我是军需处长,我的工作就是要为战士们做好后勤服务,现在部队里缺棉衣,我就把自己的棉衣让出来吧。”

  师:对。这种想像很切合当时的情况,军需处长这么想、这么做就叫“忠于职守”,十分可敬。我们联系前后文深入思考,体会到了这么丰富的内涵,现在带着以上感受再来朗读这段话,肯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充满感情地齐读。)

  师:这么可敬的军需处长想不想把他永远记在心里?

  (生高声齐答:“想!”)

  师:好,那我们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争取把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永远记在心里。

  (学生自由地用心诵读,尝试记忆,课堂内读书声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师:看到了冻死的老战士,将军的反应是怎样的?请大家读下面的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下面的8-10自然段)

  (教师指名检查,朗读。并且要求说说读了每一段了解了什么,相机指导学生扣住描写将军神态的词句,体会他当时悲痛、气愤逐步升级的心情,同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具体过程略。)

  师:“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同学们,将军本想把军需处长找来,狠狠地批评一顿,好好地追究责任,出人意料的是眼前这位被严寒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将军的神态是怎样的?他内心又会怎样想?读读下面一段话,试着把将军此时的内心活动写一写。(教师投影出示写话引子。)

  将军默默地想:“军需处长啊军需处长, ”

  (学生自由轻声读12自然段,想像将军此时的内心活动写话。)

  (学生们交流略。)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12/30

  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靠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丰碑》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16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