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练习(精选17篇)

时间:2024-02-22 12:26:2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练习(精选17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练习 篇1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训诫:告诫,教导。

  耸sǒng立:高高地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chǎn抖:哆嗦,发抖。

  嶙lín峋xún:文中指人瘦削。

  凝níng视:聚精会神地看。

  啜chuò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hǎn:诧异,惊奇。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xuàn:头发晕,眼睛发花。

  小心翼翼yì: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

  2、相关知识: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情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2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三、写作方法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四、重难点导析

  ⑴“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难。

  ⑵“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

  这个题目设计旨在引导大家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困难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孱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⑶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我”不能爬上山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我”的身体原因造成的。文中多处提到了“我”体弱多病,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阅读中要善于找出这些带有铺垫作用的句子,体会写文章的周密表达。

  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⑷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⑸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练习解答】

  一、文中有亨特心理活动的直接描述,他是通过行动、语言描写来刻画的,要仔细体会。后一问可由学生根据对人物的认识来回答,但要把握住基本点:身体不好,一向胆小,面对困难紧张乃至恐惧,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好方法,战胜了自我。

  二、“成就感”指终于下了悬崖的成功,战胜了怯懦的成功,运用父亲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验的成功。对于亨特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战胜自我的成功。

  三、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壁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略。

  【类文品读】

  ①我有个事业非常得意的朋友。每天跑进跑出,比谁都忙。有一天,我问他你都在忙什么啊,又是为谁忙啊?

  ②他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我也不知道为谁忙,只觉得背着一个好大好大的包袱,里头全是我公司职员家里的老老少少,要吃要喝,为了他们,我想不干都不行,我是被逼得往首冲。”

  ③“你怎么不说是你自己的野心,使你往首冲呢?”我不以为然地说。

  ④“没错啊,我自己的雄心和理想当然也逼我冲。想想,一个人不被逼,不被环境逼、理想逼,怎么可能成功?”

  ⑤我就是一个很全逼学生的老师。学生找我学画,我会建议他们用自己最珍爱的工具,因为我发现当他花了一笔令他心疼的钱之后,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然后,他们愈画愈好了,得到我的夸赞,盼着下次还能受赞美,于是加倍地努力。除了我遇,他们也自己遇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我班上许多作品入选美展和得奖的学生,都是在这样“内外交逼”的情况下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遇自己?为了以身作则,让学生每个礼拜都能见到老师新作品诞生,我也不得不画,因而有了更多的成绩。“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

  ⑥一个在家从来不入厨房的人,留学在外,居然烧得一手好莱,因为环境逼。一个登山者,跳过一条他平常绝不敢跳的深沟,因为有只野兽逼。所幸世界上有“逼”这件事,我们才能超越自已,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于是你该理解下面这段话的道理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⑦这段话说的不就是四个字吗?

  ——逼你成功。

  1.简析第②段描写和语言上的优点。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划线处“内外交逼”的意思是: 。

  3.⑥段划线引文是谁的名言,引文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请给本文拟个题目。

  5.谈谈你今后如何对待“逼”?

  (参考答案:1.人物神态描写如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较具体形象;语言描写用“包袱”作比喻显得生动形象。 2.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内在理想的动力交互作用,促使走向成功。 3.孟子引用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深化题旨,总括全文。(意思对即可) 4.逼你成功(语言概括简洁,能抓住主旨即可) 5.今后我要积极乐观地对待“逼”,变压力为动力,并且自觉加压,从而“逼”自己走向成功。(此为可有不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练习 篇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 故事发生的时间? 

  ——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 “我”为什么不下来? 

  ——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23段)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 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 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 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 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这几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从一篇文章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感悟。>

  相关的分析:

  父亲角度

  这 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 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 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 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 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 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 “狠 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 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 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 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 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 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四、总结感悟: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补充阅读: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附:                     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 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 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 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 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 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练习 篇3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本课的目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学习本课兴趣较浓,且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练习 篇4

  湖北省通城县城北中学  黎智慧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 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 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谈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用提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八岁时经历的一件事,看看他是怎样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二.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  小悬崖壁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从这件事上学到了什么经验?

  (先读最后一段,进一步设疑激趣,让学生抓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来领略全文)

  三.   速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请学生简要复述故事。

  2. 将叙事部分分成两个层次。

  (这一环节要培养学生静心研读文本的习惯,训练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   请一生读课文第一层次,其他学生听读思考:

  1. 为什么小朋友的提议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2.什么促使我又跟着他们跑呢?

  3.  爬悬崖时其他孩子的动作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找出动词,进行对比。

  4. 找出我爬悬崖时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五.   表演朗读父亲和亨特的对话。思考:

  1.“我”最初是怎样的心理,随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想一想:下来之后,我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会对杰利说什么?

  4.我究竟在“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时学到了哪些经验?

  (这一环节通过品读父亲和“我”的对话,让学生融入故事,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无形之中解决难点)

  六.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这一段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1.“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一句中“岩石”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2.“那最初的一小步”一句中“一小步”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3.“自己所走的路多么遥远”一句中“路”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七.写作训练

  将自己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一事写成小文章。注意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七.   作业布置。

  八.   【板书设计】

  【教学小故事】

  教学本课时,按预设的引入流程,应该是学生说自己紧张害怕的经历,可当我一走进教室时,发现教室竟然坐满了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我改变了主意,把主人公变成了自己,假意说:“今天没料到教室里多了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紧张,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怎么办?”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纷纷给老师支招,气氛相当热烈。最关键的是解决了本课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紧张害怕时,应该用怎样的心理去面对?有了这样好的引入,学生们设身处地,结合文本情境回答问题非常到位,思考极为深入,精彩的个性化理解频频闪现,课后教学反馈证明这堂课确实较成功。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