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2篇)

时间:2024-02-18 19:11:25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2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

  谁能说说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的文学家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小时候,兄弟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真是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天正是中秋佳节。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偏偏隐现阴晴圆缺吟诵婵娟

  后鼻音:躺朝廷

  翘舌音:玩耍苏轼苏辙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屈指算来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玩耍埋怨悲欢离合

  观赏但愿宽慰阴晴圆缺

  皓月当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

  (1)指导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介绍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四、指导书写生字。

  躺:左旁最后两笔不能写错。

  缺:指导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五、作业。

  1.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耍赏陪偏

  要尝倍遍

  第二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段,你对苏轼有何了解?

  3.齐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一年一度”,说说词义。扩词:一年一度的

  3.出示“皓月当空”,说说“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

  当空”。

  板书:皓月当空

  自读,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5.映示第二、三句,结合指导朗读。

  第二句:读好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第三句:读出人们“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聚喜悦

  之情及苏轼的“心绪不宁”。

  板书:思念

  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心绪不宁”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读,体会兄弟情深。

  2.议一议: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什么?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形影不离”,补充几个近义词: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板书:形影不离

  出示:“各奔东西”,说说词义。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教师的动作(掰着手指头计算数目--“屈指算来”)。

  4.对比朗读领悟: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

  指名朗读,引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

  轼为什么会埋怨明月呢?

  板书:埋怨

  映示并朗读:“无情的明月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怎样?

  3.小结: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

  人不能团聚而满怀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圆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把苏轼的这种思念、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4.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师范背,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

  小结:月亮渐渐西沉,银色的月光洒到床前,苏轼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月亮西沉床前银光

  5.延伸:出示《水调歌头》词,并指出:这段内容是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境。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熟读课文,试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读: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

  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

  2.再读,思考: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书: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指导朗读:“……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读准反问语气。

  板书:此事古难全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苏轼祝愿离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赏美景的美好希望。

  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齐读。

  小结:苏轼转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板书:

  转念宽慰

  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文找出解释这几句词的意思的话,对照着读一读。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此事婵娟

  齐读词,并背诵。

  三、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四、练习。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离阴圆

  美亮远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3.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习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间

  四、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

  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

  (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

  (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

  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

  (1)自读自划

  (2)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

  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

  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

  (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

  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

  (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

  (二)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习体会

  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

  (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习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

  (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

  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

  (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

  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

  出示:

  无情的月亮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欢喜喜观赏品尝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比如: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

  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手足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

  (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

  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

  (板书:宽慰)

  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

  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

  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

  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

  教师随机追问:

  ①“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②“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

  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④“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

  ⑤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

  (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会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

  …………

  人有________________,

  月有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

  但愿_______,

  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

  1.出示最后两句词: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

  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

  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月朗星稀月淡风清

  皓月当空明月清风

  花容月貌花好月圆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内心活动思念——→转念

  苏轼

  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手足情深豁达人生

  《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4

  【教学片段】

  学习活动一:

  教师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师:谁熟悉这个课题?知道它的出处吗?

  生(1):我知道,这是一首词中的句子。

  生(2):我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写的。

  生(3):我知道这首词的名字叫《水调歌头》。

  师:有没有谁读过这首词?能背几句给大家听听吗? 

  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这句词脍炙人口,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

  生(3)我会背全词。

  师:真的?太好了,快背给我们大家听听。

  生(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生背完,学生鼓掌)

  师:能告诉大家这首词你是在哪儿看到的?为什么要把它背下来?

  生(3):这是我在爸爸的一本书中看的,我爸教我背的。

  师:是啊,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不仅语言优美,意蕴深长,而且读来朗朗上口。我们在课余也一定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自觉地背诵一些优秀诗文,丰富自己的积累。那么谁知道课文与此词有没有关系?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告诉大家。

  生(3):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苏轼写《水调歌头》的经过。

  (学生浏览课文)

  师:对!那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呢?这首词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活动二: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阅读、圈画)

  讨论交流。

  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

  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

  生:摇头。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

  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

  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

  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

  师:他在长跑?

  (众生笑)

  生(4):不是,是在一个地方来回跑。

  师:也就是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是吧?

  生(4):对!

  生(5):(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6):“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

  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

  生(7)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

  生(8):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9):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

  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

  生(10):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

  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

  生(10):对!

  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

  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月的流逝之快。

  学习活动三:

  师:课文学完了,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诗人?

  生:他很会自己安慰自己。

  师:是的,他能开导自己从只顾埋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通情达理!

  生:我觉得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师:喜欢这首词吗?这首词还被音乐示谱成曲子进行演唱呢!想听听吗?

  (放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结束。

  【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知道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谱成曲子,由邓丽君所演唱,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之情。(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出苏轼创作此词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6节。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活跃,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无非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阅读积累要靠学生的课外学习。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学习活动中,即导入新课时,我就注重让学生加强课外的古典诗词的积累,通过让学生试背几句乃至整首词来激发学生自己积累的兴趣。二、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课外要多背好诗好词。(当时我就想如果没有学生能背出来,我就当场背出,并出示整首词在黑板上)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在课堂的结尾,把这首配乐后的歌曲放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习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

  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

  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⑵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用波浪线划出来。

  (出示课件)

  ⑶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4.是啊,事实既是如此,与其一味埋怨,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还不如将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这也就是所谓:——(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2.说一说:(出示课件)

  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②.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他祝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七)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6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词,它向读者介绍了宋代大学士苏轼所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由来,文章以苏轼在中秋夜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亲情。让孩子亲近美文之美,热爱汉语、弘扬诗韵,培养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让他们对母语产生深深的迷恋之情。让美的书声充盈课堂,将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心灵的至深处,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体验,真正走进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心灵中,与其一起经历从“心绪不宁”到“宽慰”的心里历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领略词的意境。

  3、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词义,领略词的意境。

  2、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以词导入,感受中秋美。

  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欢喜喜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1、读书要做到眼脑并用,一看这些词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齐读)

  3、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中秋之夜充满着喜庆的气氛,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可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弟弟苏辙,挥毫写下了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件出示)齐读,“婵娟”原指美丽的女子,在这段词中指什么呢?

  4、当空,多么美好的夜晚啊,可大词人苏轼的心里却很不平静,心里想了很多很多,可以从文中的哪个词看出来?(心绪不宁)

  过渡:他是怎样心绪不宁呢?他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二、默读课文,了解情感变化

  1、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用心去默读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现苏轼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       

  2、师巡视,交流

  思念   埋怨   宽慰

  三、精读课文,体会诗情。

  a感受“思念”

  1、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会怎样思念弟弟呢?

  2看来,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十分深厚,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们兄弟情深?(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谁能用朗读把兄弟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他们兄弟俩的感情的确非常深厚,可现在呢?“又有”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这么情深似海的兄弟,一别就是七个年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难怪苏轼会加倍思念弟弟,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b感受“埋怨”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然而苏轼却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看着那一轮圆月,心里不禁埋怨起圆月来了。——引读

  1、理解“埋怨”,你有没有埋怨过谁?

  2、苏老先生为何埋怨月亮呢?(师:圆人不圆。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不由生出无限愁怨。

  3谁来埋怨月亮?指名读。

  指导读好“偏偏”一词。(师可利用范读,故意漏读“偏偏”来引导学生感受)

  4你们注意到这段后面的省略号吗,省略了什么?他还会埋怨些什么?

  5配乐朗读。

  是呀,八月十五月圆之时本是合家团聚的时刻,是欢乐的时刻,可如今,月圆人未圆,苏轼见不到日夜思念的亲人弟弟,这怎不叫独在异乡的苏轼更添感伤埋怨之情呢?齐读

  c、感受“宽慰”

  1、诗人有太多的思念与惆怅,苏轼就这么一直埋怨下去了吗?宽慰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难过,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读第5自然段,交流

  (1)谁来找出这段话中的四组反义词?

  (2)读读这一段,让你想到了什么?  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不顺心的甚至让你感到悲伤的事情吗?有快乐、幸福的时刻吗?

  (3)小结:是啊,人生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如你所愿,十全十美。

  所以苏轼就说:课件出示并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过渡:苏轼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出示: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正所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机理解“婵娟”)

  (5)想到月有圆缺,人有离合是自然规律,此时,苏轼的心宽慰了。让我们也带着这种舒畅之情读这几句词。

  引导学生文词对照,说说理解

  (6)从“心绪不宁”、“埋怨”,到最后的“宽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心胸宽广、豁达大度的大文学家,正因为他经历了这番情感的变化,正因为他的豁达,才使他挥毫写下了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让我们走进苏轼老先生的心灵深处,低声吟诵——

  三、延伸

  1、这几句词里,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且表达了美好的祝愿。猜!是哪两句?

  2、愿我们,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情,即使人分离了,那份至真至美的情感也能长长久久。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两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还有两句诗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聪明的你一定会发现这儿有一个省略号,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课件出示《水调歌头》):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5、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课后去搜一搜。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师: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人。(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2.引发。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但愿人长久”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创境激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再根据课题质疑,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第三遍读课文,读涌全文,理解大意。

  2.检查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

  3.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三、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师生分角色读。

  5.学生轮流赛读。

  6.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四、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师范读。你们自己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2.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五、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一埋怨一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真情留人间)

  [相关链接]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嘉祜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在密州、徐州等地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他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中秋夜晚。皓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这一天视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称中秋节为团圆节。中秋节时,我国人民有赛龙舟、祭月、赏月、吃月饼、敬老等习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8

  滋育心根,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学习,以及发展儿童官能与滋育心根的关系?走进刘云生老师的语文课堂,看他执教《但愿人长久》,我们豁然开朗:语文课,用言语来滋育心根。正因为如此,刘老师的课旨归了语文的本原。

  一、课前谈话,了解沟通

  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姓刘,大家就叫我刘老师。给我打打招呼,好吗?

  生:(没有人敢发言。)

  师:我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最棒。谁来打头炮?我首先送你一张名片。

  生:哈喽,刘老师!

  师:中英文双语打招呼,够国际标准!(送上一张名片,并和学生握手)

  生:(全班轰笑)

  生:nice to meet you,mr liu!

  师:我成了“国际友人”!(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

  生:刘老师,你好!

  师:我又“回国”了!(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

  师: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很会和别人相处,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呵呵,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大家这样“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你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卓别林。(众笑)

  师:(笑兮兮地说)我有那么丑?

  生:不是丑,是幽默!

  师:(走过去摸了摸这个孩子的头)这还差不多!

  生:我想到了邓小平!

  师:总设计师?不敢当!不过,我知道他的意思,我和邓小平一样,都是“浓缩的精品”!

  生:(众笑)

  师:我还想到了曾经教过我们的李老师,他和你一样,也戴眼镜!

  师:他,现在到哪里去了?

  生:调到北京去了。

  师:想他吗?

  生:想!

  师:什么时候最想?

  生:晚上,睡觉的时候。

  师: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是吧?

  生:(点点头)

  师:多重感情的孩子啊!今天,我能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啊!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诗韵。

  师:建议大家给王诗韵同学来点掌声!

  生:(热烈地鼓掌)

  师:短短的几分钟接触,让我感到,咱们班的孩子真厉害!不但有礼貌,还会联想。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善于联想,善于学习,我将拭目以待。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赢得了孩子的喜爱,拉近了和孩子们的心里距离,为上课时围绕文本的对话搭建桥梁。同时,这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又蕴涵深意。一是了解孩子们联想的能力,为调整教学预设摸清情况;二是相机捕捉课程资源,为丰盈教学获取素材。】

  二、铺陈意象,诵读入境

  师:请看(出示一幅幻灯片:圆圆的月亮高高高地挂的天空中),你联想到什么?

  生:嫦娥奔月!

  生:我想到了中秋节。

  生:我想到了阿波罗号登月飞船。

  生:我想到了星球大战。

  师:想象真丰富!现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你们会想到这些。可是,在遥远的古代,山重水隔,人们望着那一轮或圆,或缺的月亮,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会背诵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吗?

  生:我会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师:不简单!背得这样熟!

  生:(争着举手)

  生:(摇头晃脑地背诵)《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有点小李白的味道!这两位同学都背诵的是李白的作品,能不能来一首其他诗人的?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是谁的?

  生:张继的《枫桥夜泊》。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背?(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在小声地,急迫地说,“我!”)好,把这个机会给你!

  生:“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师:据我所知,我们在课文中,没有学过这首诗。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

  师:了不起,这才叫真的了不起!自己从课外书上去获得知识!

  生:(老师带头,和学生一起鼓掌!)

  师:在古代,月亮是许多诗人,词人,文人描写的对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不是诗,而是词。是距今900多年前,一位叫苏轼的大文学家写的。请大家欣赏。

  师:(配乐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完全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情景中)

  生:(回过神后,热烈鼓掌)

  【语文是感性的存在,是生命的舒张。开课,教师从月亮的意象入手,让孩子们背诵古诗,把学生的视觉引向遥远的古代,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意象的统整,更为学习课文铺设情境。】

  三、自读自悟,多元感知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这首词是怎样写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第2课,《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自由放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师:(抽读生字新词)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刘老师,“婵娟”是什么?

  师:是呀,“婵娟”是什么?是不是嫦娥的“手绢”?(众笑)

  生:不是!“婵娟”就是月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说,“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从这里可以看出,“婵娟”就是“明月”。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嗯……(语塞)

  生:第五自然段和最后的诗意思是一样的!

  师:发现了“新大陆”!真了不起!课文最后几句词就是表达的第五自然段的想法,意思的确是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伟大发现”?

  生:(全班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师: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前面要用省略号?

  师:读书多仔细呀!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棒极了!但,你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摇摇头)

  师:谁来帮帮他?帮帮这位问题“发现家”?(众笑)

  生:为什么课文不把苏轼写的文章全部抄下来?

  师:不是“抄”,而是“引用”。为什么不全部引用下来呢?大家课外去读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一定能知道。这里,老师不讲。还有问题吗?

  【“疑是知之始。”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问难,特别强调“发现”,意在启发学生自能读书。有的问题当场解决,有的问题故意存疑,目的在于,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

  师:(环视整个课堂)没有了。那,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次默读。看看你还会有什么“伟大的发现”,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生:(静静地,默默地读。仿佛能让人感到学生思维在悄悄地流淌。)

  师:读书贵在静思默想。大家读得那样投入,那样认真。来,说说,你的发现,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发现,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你读出了思念!(板书:思念)

  生:我体会到,苏轼真了不起,看看月亮,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要是我,肯定写不出来。

  师:你读出了“敬佩”!好!但,老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写出比苏轼更好的文章。刚才,我看你读书的时候,还在书上批注,写自己的体会。我想,说不定,你就是当代的“苏轼”呢!

  生:(眼睛里露出兴奋)谢谢老师!

  生:我体会到,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感情很深。

  师:用课文中的词语,叫——

  生:手足情深!

  师:(板书“手足情深”)你读出了“情深”!

  生:我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把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你读出了祝福!(祝福)

  生:我体会到,月亮圆了,人更想团圆。

  师:你读出了“团圆”!

  【鼓励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并在尊重的基础上,顺学而导,给予点拨,颇见教师功力。】

  三、重点开掘,直抵心灵

  师:孩子们真会读书!读出了各自的体会和见解。很好!但,不论是思念也好,祝福也好,团圆也好,都是建立在(指板书)——

  生:(全班齐)“手足情深”基础上的。

  师:因手足情深而——

  生:(全班齐)思念!

  师:因思念而盼望——

  生:(全班齐)团圆!

  师:因团圆不成而——

  生:(全班齐)祝福!

  【一放,一收,张弛有度。在此聚焦,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找到了突破口。扣“手足情深”,开启了直抵心灵的航程。】

  师:那么,从课文哪些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呢?自由读读课文,像刚才那位“未来的苏轼”一样,一边读,一边勾划出相应的语句。

  生:(默读勾划)

  师: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来,我们全班交流交流!

  生:(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从“形影不离”,我体会到,他们手足情深。

  师:先读课文中的语句,再说自己的理由和体会。这样汇报,有根有据,好!(竖起大拇指)

  生:(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想他弟弟,说明,他们感情深。

  生:从“心绪不宁”可以看出,苏轼和他感情深。

  师:怎么看出?

  生:苏轼想弟弟都想到心绪不安宁了,只有感情深,才会这样。

  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要是我有你这样的哥哥,一定幸福甜蜜!(众笑)

  【诙谐,真情,入情入理。】

  生:我还帮他补充一点:这一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是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

  生:(齐读)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苏轼与弟弟的确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只有月亮知道有多深!

  师:继续交流。

  生:我从这里看出“手足情深”:(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苏轼希望他和弟弟的感情长留心间,夜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言之有理,好!

  生:(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分别七年了,又很少见面……

  师:我敢肯定,你的发现很“伟大”。别紧张,慢慢说。(走近发言的这位小男孩,把手放在学生的肩膀上,俯身倾听)

  生:七年没有见面了,还在数手指拇,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哪个词是说苏轼在数手指拇计算?

  生:屈指算来。

  师:你真的了不起嘢!抓住了关键词。大家想一想,苏轼“屈指算来”,会说些什么?谁来表演表演。

  生:(一边屈指,一边说)一年,两年,三年……都七年了,弟弟现在怎么样了?是瘦了,还是胖了?生活过得怎么样?真让人担心啊!

  师:多好的哥哥呀!

  生:(一边屈指,还一边做出看月亮的姿势,一边说)一年又一年,辙弟呀,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可是……咳咳,你都和我分别七年了。又没有你的消息。唉,哥哥,我,怪想你的!(众生鼓掌)

  师:(满含深情地)可是,弟弟不在眼前,只有月亮挂在天空中,只能听到他人团圆的欢笑,只能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中秋之夜悄悄地溜走。他多想对又圆又亮的月亮说,让弟弟回到我身边吧!大家的交流有了深度。请继续交流。

  【《原诗》中说,“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才能“妙悟天开”。这里抓住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屈指算来”,活化出了形象,活化出了深情。整个阅读渐入佳境。】

  生:(读)“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苏轼与他弟弟的感情太深,越思念越睡不着。

  师:这场景,让我们想到李白的——

  生:《静夜思》

  师:想一想,该怎么改?

  生: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亲人。

  【诗文参照,丰盈文本。此乃薄书读厚之法。】

  师:还可从有别的地方读出苏轼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吗?

  生:苏轼对弟弟的这番手足之情深到极处,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别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苏轼埋怨月亮,更说明他对弟弟的感情很深!(板书:埋怨)

  师:那你就来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得深情并茂)

  师:好!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全班齐读)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渐次展开,导读至此,从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已经看出,整个阅读,已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着陆”了。】

  四、切己体察,哺育心根

  师:孩子们,要是在现代,你和手足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打电话。

  师:怎么说?

  生:弟弟,我想你!你一个人在外,要多保重哟!

  生:我会发一封电子邮件,对弟弟说,“秋天天气凉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你不要担心我,密州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人很好!”

  生:我会提前给弟弟寄一盒中秋月饼,重庆宾馆生产的那种。(众笑)

  生:我也会给弟弟发一封伊妹儿,对他说,“祝你中秋快乐!”

  生:我会坐飞机去看弟弟,和他一起看月亮。

  生:我会给弟弟寄一张贺卡,在贺卡上写上祝福的话。

  师: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学技术十分不发达,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英特网,没有飞机,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数月才能收到,更不用说寄月饼了,早在路途中霉变了。苏轼又能做什么呢?

  生:在心里想!

  【推己及人,揣摩情感。古今对比,境异情同。在对比与对话中拨开情感的云雾,让孩子们和文章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师:请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体会)

  师: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你体会到什么?

  生:苏轼心里很难受。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请你读读这段,读出思念时的难受。

  生:(读)

  生:苏轼心里很忧愁,因为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忧愁。

  生:(读)

  生:苏轼心里在祝福,他希望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祝福。

  生:(读)

  生:苏轼心里也有一丝宽慰,因为虽然他和弟弟远隔千里,但,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

  师:来,读出思念时的一丝宽慰。

  生:(读)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多元的。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思去“丈量”。读出了多种味道,读出了多种情势。】

  师:苏轼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就手足情深吧,又是七年没有见面。七年没有见面就不见面吧,又逢中秋佳节。中秋佳节就中秋佳节吧,又见别人欢喜团圆。不团圆就不团圆吧,又见月亮高悬。月亮高悬就高悬吧,又是那么亮,那么圆。苏轼怎能不思念,难受,忧愁,祝福?又怎能不凭借月亮,来寻觅那一丝淡淡的宽慰?(至此,许多学生眼里闪着泪花)孩子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表达这一份人间真情吧!

  生:(配乐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教师这段话极富诗意,也极具推动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师:在古代,苏轼除了这样想,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一边饮酒,一边低声吟诵——(播放课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朗诵及其画面)

  生:(观看)

  师: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这里的“情”不再单单指手足之情了,还可以指——

  生:父子之情。

  生:母子之情。

  生:朋友之情。

  生:父女之情。

  生:母女之情。

  生:师生之情。

  生:……

  师:人间还有很多很多情,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我们都可以这样祝福——

  生:(齐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读到这几句词,你会想到哪些感人的事情?让我们来为他们祝福吧!王诗韵,你开个头吧!对你思念的那位李老师说两句。

  王诗韵:李老师,你虽然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我不会忘记你!记得你给我们上的第一堂,你叫我回答问题,我一直在耍铅笔,没有听清楚题目,你并没有埋怨我,而是笑嘻嘻地拍了怕我的肩膀,重复了一次问题,叫我坐下,想想再说。现在,我要用刚学过的苏轼的话,来祝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班,以及听课者都一起鼓掌)

  师:(激动地说)我为你们李老师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骄傲!要是我看到你的李老师,一定把你的祝福告诉他!

  【这里,特别让王诗韵同学来说,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在结构上,与“课前谈话”形成照应,浑然天成,足见教师的课堂生成和驾驭能力。】

  生:我要对我舅舅说。

  师:说吧,直接对他说吧。(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

  生:舅舅,你到英国读书,走了将近两年了吧?我和爸爸、妈妈都想念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多有人情味的女孩!长大了,一定很有出息!

  生:我对黄秋雨说,祝他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师:谁是黄秋雨呀?

  生:我班的同学,浙江的。现在他回去读书了。

  师:哦。那用刚学的句子,该怎么说?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

  生:我对电视剧《父女情》中的爸爸和女儿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电视剧中的人物说,思路打开了!

  生:我对在伊拉克战争中受苦的小朋友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天的太阳会是新的。你们会过上好日子的。

  师:多美好的祝愿啊!但愿伊拉克的小朋友能听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能听见!

  生:我想对我妈妈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妈妈是在去年出车祸离开我和爸爸的。(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师:(走过去,把这位小男孩搂在胸前,眼里闪着泪花,哽咽着说)多懂事的孩子呀!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生:(摇摇头)

  师:这样吧,我把这几句苏轼的词写在我的名片上,送给你。有困难时,给我打电话,好吗?(一边说,一边写名片,然后双手递给那位小男孩)

  生:(点头)谢谢刘老师!

  师:我知道,孩子们还有许多祝福要说。(播放王菲唱的《水调歌头》,序曲奏响)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说了。让我们跟着王菲哼唱由苏轼《水调歌头》谱成的曲子吧!一起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将唱完,教师示意学生哼着歌曲,离开教室。)

  【延伸拓展,真情再现。此情此景,“语文课”的概念已经淡而远去了,留下的是真情表达和默默祝福。然而,这正是我们久违了的“语文课”,用言语哺育心灵的语文课。用刘老师的话说,这就叫“滋育心根的语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语言、情感、意象,以及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正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荡,在他们的血液里奔涌,向他们人生的所有空间,所有时间延伸,延伸!】

  ……

  【总评】

  刘老师这堂语文课,用言语来哺育孩子们的心灵,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其奥妙在于: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言语既是通向人文世界的凭借,也是人文世界的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既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其本身又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如一地顺学而导,建基于学生心灵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意象、情感和思想,紧扣“情深”来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表”走向“文里”,从情景走向意境,从手足情走向多种情,一直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言语成为孩子们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作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滋养着学生的“心根”,传达出感人至深的“心灵之音”,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相信,经历了这样一个“深爱着他的深爱,思念着他的思念,祝福着他的祝福”的过程,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会更加丰富,更加充盈,更加舒展,更加美好!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 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去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0

  语言文字是具有内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规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思想,在朗读中产生情感,在朗读中寻找规律,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不同的朗读,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两则案例,同样是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中一小节: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案例一]

  师:同学们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苏轼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2、我觉得月亮很圆,诗人想到中秋节了,应该亲人团聚的,可他不能与家人团圆,他很难过

  生3:我体会到大诗人在中秋佳节想念家人,又见不到家人的无奈。

  ……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

  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师巡回被咨询。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

  (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

  师:噢! 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

  (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

  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

  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师: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

  学生再读,品味。

  生5:声情并茂地读。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

  [评析]

  两则案例,显然第二则案例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科学合理,扎实有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导而弗牵,渗透得法的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朗读时的主体发挥,个性张扬……新课程中突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第二则案例就是这样做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体现层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思维过程是有逻辑规律、是十分缜密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第二则案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由读,明白语言的思想内容;再读,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规律等。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分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

  3、渗透得法

  “引而弗牵,导而弗抑。”是的,教法千万,贵在得法。第二则案例中,教师就做到了这点。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只是一个被咨询对象,会的不讲,不会的引导、点拨。呵护孩子的自信,轻点孩子的思维,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逐层深入……这样的朗读训练,对语言文字更深入透彻,更有滋有味;学生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也更加喜爱,积累运用也更得心应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1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2

  关于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语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有了初步的自学课文的能力。同时这是一篇带星号的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

  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课外阅读的习惯比较好。因此,根据这个特点,在课后,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简单浅显的苏轼作品,并在十分钟队会等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中国古代诗词。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通过两年的集中识字,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三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婵娟”、“皓月”这两个词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因此,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古诗词的词义。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在帮助学生理解的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全文背诵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标三: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也读词句的意思有了清楚地解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四: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中秋、端午、重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无形渗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四、关于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中秋、端午、重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无形渗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教学反思

  一、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有国际的视野,又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踏着时代的脉搏,又胸怀传统文化的精髓。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抓住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关于训练材料

  我国早在古代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亮的一天,慢慢地,人们就把祭月的习俗固定在了八月十五。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___________(měi lì dòng rén )的_____(chuán shuō)。我们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其次是吴刚伐桂、白兔捣药。

  千百年来,人们对月亮有过无数想象。如今,我们已经知道,月球上_____无嫦娥和吴刚,_____没有玉兔和桂树,那里是一个________(huāng liáng )寂寞的世界。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短横线内填上关联词。

  (3)填空。

  ①人们把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于月亮上的神话传说,你知道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推荐